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

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
雷电是带电云对地或带电云之间的放电现象。带电云对地放电为直接雷击,而非直接雷击时设备所受到的干扰为感应雷击。由于雷电具有非常大的能量和非常短的持续时间,因此雷电是非常强的干扰源。
   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是: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
   1)对直接雷击的设计方法是采用接闪器、避雷引线和避雷接地组成的避雷系统。将直接雷击的能量引入大地,以保护电子设备系统。
   2)对感应雷击采用的设计方法采用气体避雷管、压敏电阻、电压瞬变吸收二极管或固体放电管。利用其非线性特性,对感应雷击的高电压尖峰削波和能量吸收,以保护电子设备。
2.1对雷云产生的静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
   受到带电雷雨云的感应。静电场强的高低取决于材料所携带的电荷量多少和对地电容的大小。当这种材料对电子设备的场强超过绝缘介质的击穿强度时,会发生电晕放电或火花放电,形成静电干扰,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损坏。
   防静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是
   ——防止静电的产生,例如阻止静电荷的积累、泄放积累的静电荷,采用防静电地板和静电消除器等等。
   ——采用静电屏蔽和接地措施,将静电产生的电荷引走。
   ——采用耐静电电压值高的器件。
   ——采用静电保护措施,例如增加串联电阻以降低静电放电电流,增加并联元件以把静电放电电流引走,对静电作用下易损器件的操作防护和软件的静电防护等等。
2.2 对雷电电磁干扰可能传播的路径的设计方法: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
2.2.1 电路性耦合
   当两个电路存在公共阻抗时,一个电路的电参数通过公共阻抗对另一个电路的电参数产生了影响。而这种影响造成误动作时,即为通过电路性耦合的路径产生的电磁干扰。公共阻抗主要有共回路导线、共地阻抗和共电源内阻。
   电路性耦合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是
   1)对共电源内阻产生的电磁干扰,可以用不同的电源分别供电的方法,以去除共电源内阻产生的电路性耦合。
   2)对共回路导线产生的电磁干扰,可以用对导线阻抗加以限制或去耦的方法,以减低共回路导线产生的电路性耦合。共回路导线的阻抗包括电阻和电感。
   ——限制电阻的方法增大共回路导线的截面、减小共回路导线的长度和降低接触电阻;
   ——限制电感的方法减小共回路导线的长度和来回线的距离;
   ——电路去耦的方法去掉共回路导线,而将不同的回路仅在一点连接。
   3)对共地阻抗产生的电磁干扰,可以用降低共地阻抗的方法,以去除共地阻抗产生的电路性耦合。
   ——接地的种类和作用
   电子设备一般有两种接地。一种是**接地,即将机壳接地,当机壳带电时,电源的保护动作,切断电源,以保护工作人员的**;另一种是工作接地,给电路系统提供一个基准电位,同时也可将高频干扰引走。但是,不正确的工作接地反而会增加干扰,比如共地线干扰,地环路干扰等等。
   工作接地按工作频率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。工作频率低的(小于1MHz)采用单点接地式,即把整个电路系统中的一个结构点看作接地参考点,所有对地连接都接到这一点上,并设置一个**接地螺栓;工作频率高的(大于30MHz)采用多点接地式,即在该电路系统里,用一块接地平板代替电路中每部分各自的地回路。其主要原因是接地引线的感抗与频率和长度成正比,工作频率高时将增加共地阻抗,从而将增大共地阻抗产生的电磁干扰。工作频率在上述两者之间的可采用混合接地式。
   此外,还有一种浮地式,即该电路的地与大地无导体连接。其优点是该电路不受大地电性能的影响。其缺点是该电路易受寄生电容的影响,而使该电路的地电位变动和增加了对模拟电路的感应干扰。
   ——对接地电阻的要求
   接地电阻越小越好。因为当有电流流过接地电阻时,其上产生的电压,将产生共地阻抗的电磁干扰。另外,该电压不仅使设备受到反击过电压的影响,而且使操作人员受到电击伤害的威胁。因此,一般要求接地电阻小于4Ω。
   接地电阻由接地线电阻、接触电阻和地电阻组成。为此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有以下三种:
   一是降低接地线电阻,为此要用总截面大和长度小的多股细导线。
   二是降低接触电阻,为此要将接地线与接地螺栓和接地极作紧密又牢靠地连接,并要增加接地极和土壤之间的面积与接触的紧密度。
   三是降低地电阻,为此要增加接地极的表面积和增加土壤的电导率(如在土壤中添加降阻剂等)。
   ——低频电路地
   工作频率低于1MHz的一个电路采用单点接地式,以防两点接地产生共地阻抗的电路性耦合。多个电路的单点接地式又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,由于串联接地产生共地阻抗的电路性耦合,所以低频电路*好采用并联的单点接地式。
   为防止工频和其它杂散电流在信号地线上产生干扰,信号地线应与功率地线和机壳地线相绝缘。且只在功率地、机壳地和接往大地的接地线的**接地螺栓上相连(浮地式除外)。 
   ——高频电路地
   工作频率高于30MHz的电路采用多点接地式。因为接地引线感抗与频率和长度成正比,所以地线的长度要尽量短。多点接地时,尽量找*接近的低阻值接地面接地。
   ——混合接地式
   工作频率介于1~30MHz的电路采用混合接地式。当接地线的长度小于工作信号波长的1/20时,采用单点接地式,否则采用多点接地式。
   ——屏蔽地
   电路的屏蔽体,即用屏蔽材料将电磁辐射源屏蔽起来,并将屏蔽体接地,以降低电磁辐射的干扰。屏蔽体内的电路地线只能一点接屏蔽体,而不得利用屏蔽体作返回导体。
   ——电缆的屏蔽层
   对于多层屏蔽电缆,每个屏蔽层应在一点接地,各屏蔽层应相互绝缘。
   当电缆长度大于工作信号波长的0.15倍时,采用间隔工作信号波长的0.15倍的多点接地式。如果不能实现,则至少应将屏蔽层两端接地。
   4)电位隔离
   电位隔离分为机械、电磁、光电和浮地几种隔离方式,其实质是人为地造成电的隔离,以阻止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。
   ——机械隔离采用继电器来实现其线圈接收信号,机械触点发送信号。机械触点分断时,由于阻抗很大、电容很小,从而阻止了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。缺点是线圈工作频率低,不适合于工作频率较高的场合使用。而且存在触点通断时的弹跳和干扰以及接触电阻等。
   ——电磁隔离采用变压器来实现通过变压器传递电信号,阻止了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。对于交流的场合使用较为方便,由于变压器绕组间分布电容较大,所以使用时应当与屏蔽和接地相配合。
   ——光电隔离采用光电耦合器来实现通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(LED)的光发射和光敏半导体(光敏电阻、光敏二极管、光敏三极管、光敏晶闸管等)的光接收,来实现信号的传递。光电耦合器的输入阻抗与一般干扰源的阻抗相比较小,因此分压在光电耦合器输入端的干扰电压较小,而且一般干扰源的内阻较大,它所能提供的电流并不大,因此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。光电耦合器的外壳是密封的,它不受外部光的影响。光电耦合器的隔离电阻很大,隔离电容很小能阻止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。只是光电耦合器的隔离阻抗随着频率的提高而降低,抗干扰效果也将降低。
   ——浮地可使功率地(强电地)和信号地(弱电地)之间的隔离电阻很大,所以能阻止共地阻抗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。
2.2.2 电容性耦合
   任何两个导体之间都存在着电容。电容值与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两个导体的有效面积成正比、与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D成反比。
   电容性耦合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是
   1)尽可能减小干扰源U1的幅值和干扰源的变化速度ω
   2)Z1Z2设计得尽可能大,且Z1远大于Z2
   3)耦合电容设计得尽可能小
   ——尽量加大两个导体间的距离;
   ——尽量缩短两个导体的长度;
——尽量避免两个导体平行走线。
2.2.3 电感性耦合
   任何两个回路之间都存在着互感。互感值与介质的磁导率μ成正比,并与两个回路的几何尺寸有关。
   电感性耦合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是
   1)尽可能减小干扰源电流i1的变化速度。
   2)尽可能设计得使两个回路的互感M小,为此
   ——尽量加大两个回路间的距离;
   ——尽量缩短两个回路的长度;
   ——尽量避免两个回路平行走线;
   ——尽量缩小两个回路的面积,并减低重合度。
   3)屏蔽
   屏蔽的目的切断干扰源和**扰对象之间的电力线,以免除电容性耦合的电磁干扰。
   屏蔽的方法采用与干扰源基准电位相连的屏蔽;采用与**扰对象基准电位相连的屏蔽;或者上述两者都用,其效果更好。
   屏蔽的注意事项
   ——要有完整的屏蔽,否则屏蔽的效果降低;
   ——要用导电性能好的材料作屏蔽,否则屏蔽的效果降低;
   ——要有良好的屏蔽接地,否则屏蔽的效果降低。当导线的长度小于工作信号波长的1/20时,采用单点接地式,否则采用多点接地式。接地线的长度要尽量短。
   4)平衡
   平衡的目的当干扰源和**扰对象的基准电位是互相独立时,可以采用平衡的方法,即使干扰源和**扰对象的耦合电容平衡,以免除电容性耦合的电磁干扰。
   平衡的方法
   ——干扰源和**扰对象均采用绞合导线;
   ——采用四芯导线,使干扰源和**扰对象的导线交叉对称。
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www.qyspd.com; 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www.qyspd.com;雷电的电磁兼容的设计简述www.qyspd.com